亚马逊也有虚假评论 电商平台没有人能独善其身
撰文/蓝科技
近期,根据雨果网报道外媒消息称,一名在亚马逊平台的卖家因涉嫌制造虚假减肥药评论而面临高达1280万美元的罚款。这是联邦贸易委员会(FTC)公布的一个罚款案例,该案件涉及亚马逊的卖家使用虚假评论和未经证实的声明进行营销产品、欺骗买家。但是,如果该公司愿意向FTC支付50000美元的罚金(37551英镑)并履行其他纳税义务,那这项罚款将会暂停执行。
其实,在亚马逊平台上并不只有这一家涉嫌虚假评论。根据检测服务公司Fakespot最新数据显示,在新冠病毒期间,亚马逊网站上的商品评价约42%的虚假评论,该比例相当于传统购物旺季期间的水平。评论商品是亚马逊等电商平台最原始的功能之一,也是用户判断商品质量和真实性的重要依据。但随着产品销量提升,亚马逊等电商平台的评论区已经充斥着大量的虚假评论。
早在今年1月,外媒的一项调查显示,在亚马逊平台上,活跃着一批专门兜售虚假评论的公司,他们在背后操纵着网站上的虚假评论,每条假评论以13英镑(约为 116 元)的价格进行售卖。
当然,虚假评论也并不只属于亚马逊的“专利”,在全球范围内的电商平台上,都充斥着虚假评论的隐患。
特别是在互联网领域以及无现金支付领域发展迅速的我国,在电商平台上的虚假言论更是无以言表。早在2014年,天津师范大学一项针对网购信用问题的研究报告就曾指出,卖家评价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随意性,更是直接催生了“职业差评师”的出现。并且,在一些社交群、论坛或是网络兼职场所,代写、代发评论更是比比皆是。
监管难之下的乱象丛生
但是我们发现,相比较国外对于虚假评论的处罚措施,在国内对于电商平台的虚假评论处理就稍显逊色。
其实,自去年1月我国正式实施的《电商法》第十七条明确规定,电子商务经营者应当全面、真实、准确、及时地披露商品或者服务信息,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电子商务经营者不得已虚构交易、编造用户评价等方式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商业宣传,欺骗、误导消费者。
然而《电商法》在实际运用中却往往遇到很多的障碍。针对虚假评论方面,该法则仅进行了笼统的规定。对如何认定为“虚构交易”、“编造用户评价”等行为没有进一步的细化描述。
特别是,我们在上文中讲到,在电商评论中,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与随机性,究竟是用户的随意评价还是虚假的评论交易,并无法形成统一的判断。这也导致在司法的实践过程中,对于虚假评价,各地在认定上无法形成标准的统一。此外,对于虚假评论行为人来说,在认定之后,其究竟应该承担怎样的法律责任也没有具体明确。
电商平台虚假评论是全球的共性问题。欧美存在,亚洲也不例外。站在这个层面看,美国质疑阿里巴巴也是站不住脚的,因为美国也有这样的案例。但和中国又有不同,监管部门对亚马逊平台的罚款是玩儿真的,而不是口头说说而已。反观中国一些电商平台,包括泄露大量个人隐私,最终都是不了了之。所以,天下电商都一样,没有纯粹干净的电商平台。
(图片来源:觅知网)
本文原创于蓝科技,未经授权,任何网站及平台不得转载,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