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商存量博弈时代,得末端配送者得天下
编辑导读:前段时间,菜鸟驿站宣布可以送货上门了。电商行业发展得红红火火,最后一百米的配送问题却仍然是个难题。为什么会这样呢?本文作者对此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与你分享。
众所周知,对于经济结构来说,供给是前提,消费反作用于生产。
这句话是个普适的经济学常识,对于各个行业都适用。
眼下,对于快递的末端配送尤其如此。
效率带来的是价值想象,而资本对价值想象向来是忠贞不二的,自从一只兔子疯狂搅局之后,在快递的江湖上,大家的这个感受更加清晰了。
眼下,在资本的二级市场几乎都有个共识:离开电商的快递企业,其实是很难有发展未来的。
资本市场的这个态度坚定不移:背靠拼多多快速崛起的极兔是正例,孤军无援坚守高端的顺丰则是反例。
我国快递的迅猛发展其实是兼顾野蛮和效率的,不管是不是通过价格战进行肉搏的原因,但客观上,确实奠定了快递物流的种种基础设施,这对于行业的赋能不可否认,但即便是信息时代的当下,快递的闭环仍未完全有效形成。
今天就简单谈一谈,快递缺失的那一环:最后一百米的末端配送。
为何资本、技术、市场等各个领域都得到高效应用的快递行业,发展到繁荣的今天,仍然存在末端配送的这个难题呢?
所谓难题,其实都是可以解决但代价却不划算的事情。
在说清楚这些之前,我们先要清楚对于物流快递行业,以电商物流为例,有几个关键角色:平台方、商家(商品卖方)、快递企业、快递员和消费者(商品买方)。
以物流视角来简单看的话:商家通过在平台展示自己的商品,当用户恰好有这个需求,便在平台(某宝、某多多等)下单,之后快递企业承运,然后送达到用户手上。
而在快递介入后,可以简单分为两个业务流,一是长线运输,一是短线配送。长线运输是将货物从卖家运送至消费者所在的到货服务站,短线配送是将货物从该服务站,送达消费者手上的过程。
长线运输并不存在什么问题,各个快递网点都是在同质化的竞争中,这里能撬走用户的并不是服务,而是成本,因为物流订单的发生实际是由商家选择来驱动的。
短线运输原本也没什么大问题,快递员把货品送到用户手上,这在三五年前大概也就是这样的,但,奈何中国的快递业务量发展是十分迅猛的,2015年全年的快递量也就200亿件,去年的包裹的总量是830亿,而在今年的3月24日,我们便完成了200亿件,据推测,今年有望探顶1000亿件大关。
需求的强盛,反作用生产,从而影响快递物流的各个环节,于是,各个环节的效率被调动和激发出来,同时带来的牺牲,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快件不再送货上门。
站在用户体验的角度来说,快递门到门是平台服务的闭环,更是线上购物的完美体验,这个体验是在征服时间后,又对距离的跨栏发起了冲锋,这无可非议且理所当然。
火炬转到了终端快递员手上,但末端生产的快递员,却并无法独立完成这个体验的最后传递。
一个快递员将货物送达给消费者,大概需要经历三个过程:中转站的货物分拣、装车运输、联系消费者完成送达。
分拣的过程本身就是通过集中管理来整合效率的,货物运输依据通道和中转站网点的合理布局同样也已经优化,从货物到网点,再到送到用户小区附近,基本都在2个小时内。
事实上,只有集中管理才能带来效率革命,比如,新能源电动汽车,一个很重要的优势便是电力系统的集中管理。
而在联系消费者的最后一百米时,挑战主要来源于一对多的模式无法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过量订单的压力。
所以,一般来说,现在快递都是放在菜鸟驿站或者快递柜,因为这些属于集中管理的范畴,有利于配送效率的提升。
当然,这带来的便是物流运输严格意义上的不闭环,有了一个小缺口。
有缺口就意味着有需求未被触达,比如,孕妇老人,下楼取件都不方便,这也是客观事实。这个难题并不是无解,简单来说,从消费倒逼生产,用户多元化体验就好了,比如说,用户下单时,驿站或快递柜自提比送货上门便宜一些,快递员的积极性就被调动起来了,要是还是配件压力大,那网点就会在招聘新的快递员。
事实上,对于快递员来说,现在送货上门是要多几毛钱,送快递柜还要交几毛钱,关键是没有时间,有时间都愿意送货上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