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子商务
    主页 > 综合新闻 >

基金电商的突围之道(上):你以为在做金融业

编辑导读:前段时间基金一片“绿油油”的,着实吓退了不少人。而作为产品经理,更要关注基金平台/电商的发展状况。而本文作者认为,金融行业的本质是农业,这是为什么呢?一起来文中看看吧。

5月初的时候,中基协公布了《销售机构公募基金销售保有规模》的数据,大部分人看的都是手机第一屏所能展示的机构,多数分析文章也都是这么个方向。

特立独行如我,肯定不会写这些。

那写啥?

其实,除了“蚂蚁/天天/腾讯”三巨头之外,其他三方代销平台完全可以写一写,这里面可有不少的故事。

这些公司往往都在某个细分的领域里有自己独到的特色和亮点,说句大实话,所谓的大厂们也对着他们的界面“借鉴”了不少东西。

不管你是在公募基金,头部三方平台,还是所谓的小平台,这篇文章都值得你一看。

一、看看基本盘

基于中基协的数据,我整理了一下三方代销平台的情况:

除了少数的几家之外,上面表格中的大多数机构我都打过交道,身份还比较有意思,包括员工、同行友商、公募电商负责人和公号博主,这让我获得了不同的视角和感受。

很有趣。

三方机构有几个特征非常明显。

首先是头部效应显著。手握流量的互联网平台就是爸爸,蚂蚁和天天分别是移动和PC时代的流量天花板。别看腾讯(腾安)现在保有量只能在三方机构中排名第三,那是因为人家代销牌照拿得最晚,早先都是通过“基金公司直销+给好买引流”的模式在做,加上在公司准入、资产引入和营销上整体也都把得比较紧的。

我的初步判断是,2-3年内腾讯的非货基保有量将超过天天,大家可以拭目以待。其实对于腾讯这样的平台来说,它的目标不该是超越天天,而是应该对标招行。

如果以超越天天为目标,那格局真就小了。

其次是非巨头平台在细分领域往往有自己特别强的竞争力,超不过巨头,但养活自己没问题。大多数时候做的是巨头们看不上的脏活累活,或是拥有自己比较有黏性的场景。

在前几年的互金热潮中,盈米和好买外接了不少互金平台,这都得一家一家谈,然后一家一家接,对方还常常有各种个性化定制需求,做得很辛苦。

同花顺、蛋卷、陆金所、京东、诺亚、恒天、苏宁、百度和宜信这几家,原先都有自己的业务形态和用户群,做三方代销,算是对原有业务的延伸和客户的迁移。这其中有做股票交易的,做流量平台的,做线下财富管理的,也有做P2P的,不一而足。

第三是进行了大量的产品模式创新。盈米的“货币三佳”/四笔钱、蛋卷的大V组合、京东的小白基金等等,都给我留下来挺深的印象。大平台就更不用说了,天天的超级转换、蚂蚁的余额宝/基金T+1快赎、腾讯的各种攒钱场景,同时收获了用户的口碑和巨量的用户规模。

以上这些都还是此前我看到的。背后还有不少我没看到你看到了的,以及更多连你我都没看到就下线了的。

第四是老板的个人能力和判断对公司的业务形态影响巨大。好的一面是老板往往都是专业出身,对行业有深刻的理解、有强大的热情和内驱力,但不足的地方是往往容易把公司变成一言堂,导致公司都在老板的情怀或是营收目标指导下做事,而不是当前最该做的事情。

这一点上我不举例子,容易得罪人。

其他还有一些特殊气质的公司。

比如中欧,它是榜单中有公募背景同时又能在三方代销做出声响的平台,据说极其内卷,压力和强度都很大。想来也正该如此,否则真的跑不出来。

至于基煜、汇成等几家,都是面向机构服务的,有些还在在特定时点抓住特定机会,冒着风险吃到肉的,不可复制也不好多说,就不展开了。

对了,还有一个大连网金,我是从来没听说过也没打过交道,有了解的同学可以留言让大家看到。

二、有啥问题?

有时我会觉得,金融行业的本质是农业。

或者说,你以为自己在做金融,其实却是在做农业。

三方平台身处金融行业,跟金融机构面临一样的问题:看天吃饭。行情好了,躺着就能把钱赚了;行情不好,跑上跑下一通折腾还不落好。

中小型的三方平台们则更苦。他们要面对更多的问题,概括起来就是“四连杀”:个人端没客户、机构端没话语权、资金上没闭环、服务上无感知